李大大表示,中方高度重视发展中德关系,愿同德方深化交往与合作,乐见一个团结稳定繁荣的欧洲。中德第四轮政府磋商将于年内在华举行,希望双方着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工业4.0”对接,推动高铁等领域第三方市场合作取得突破,拉动中德两国经济增长,为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发展与繁荣贡献力量。KU体育官网APP官网苹果
(澳彩网平台)
央行开展MLF操作投放1100亿元
建立健全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长江全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和综合治理,尊重自然规律及河流演变规律,协调好江河湖泊、上中下游、干流支流关系,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服务功能,推动流域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随后,2014年12月22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指出,围绕“三大战略”研究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和产业指导目录,适时启动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区建设。2014年12月28日,交通运输部表示2015年将认真梳理“三大战略”规划中的重大项目并率先启动,并作出很具体的承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率先实现交通一卡通。今年1月8日至9日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也指出,积极研究和认真落实服务“三大战略”的税收措施。
KU体育官网APP官网苹果3月13日,2014年全国两会的最后一天,李大大总理在记者会答问中多次谈及了经济增长与民生问题。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李大大总理在记者会上提到,现在我国每年要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1000万人以上,还要给六七百万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有一定的空间,所以要有合理的GDP增速。 李大大总理表示,GDP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5%左右,“左右”就是有弹性的,高一点,低一点,我们是有容忍度的。至于下限是什么,那就是这个GDP必须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使居民收入有增长。他说:“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 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下行,是新一届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一度中央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调控空间和手段又非常有限,国际舆论担心起中国经济“硬着陆”。但是,中国政府在没有用大剂量短期经济刺激的情况下,2013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保持在了7.7%,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2.6%,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显然,经济增长与就业等民生问题有着天然紧密的关系,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也传递出世界主要经济体更加看重增长和就业的关系。2014年,中国经济GDP增长率定在了7.5%左右,CPI目标为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 之所以是这个数字,李大大总理解释说,考虑的还是保就业、惠民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我们更注重的是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也难以增加社会财富。”归根到底,是要坚守民生的底线。 在人口超过13亿的中国,就业等民生问题尤为重要,“一个家庭没有一个人就业,真是毫无生气,没有希望。”这是他反复强调的问题,也是克强经济学的核心之一。此前,他在一次经济座谈会上说,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劳动力总量都将在8亿以上。所以对中国政府来说,首先面临的问题或压力还是要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不仅有总量压力,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 2013年,国务院接连出台的很多措施都将稳增长同调结构、惠民生紧密结合。例如,棚户区改造就既可加大投资,也可间接增长就业,还能让中低收入群体提升居住环境。 但是,“今年的挑战依然严峻,而且可能会更加复杂。” 李大大坦承,既要稳增长、保就业,又要防通胀、控风险,还要提质增效,治理污染,多重目标的实现需要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可以说是高难度的动作。 李大大指出,“破困局要用智慧。我们保持定力,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明确了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就是增长和就业不能越出下限,通胀不能突破上限,而且着力促改革、调结构,让市场发力。” 简单说,就是GDP必须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使得居民收入有增长。那么有了上下限的合理区间,也有了明确目标,但还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落实。可以肯定的是,在民生保障方面,今年政府要着重继续做三件事,就是“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 从李大大问答中来看,具体措施包括要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住房等诸多方面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绝不能让无家可归、因贫弃医等现象频发要采取措施,尤其在一些领域要有更有效的办法,让就业、求职机会公平。 李大大对这块“硬骨头”充满信心。“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我们有去年应对经济下行的经历,中国经济又有着巨大的潜能和韧性,我们有能力也有条件使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接下来,更多具体措施有望进一步出台。
近期,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发布,透过投资、价格、用电量等领域的关键数据,全年经济走势可窥一斑。一方面,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和环比的增速放缓,CPI降幅扩大,稳增长面临新挑战;另一方面,结构调整正在加快、创新动力逐步增强、“走出去”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经济正向中高端迈进。 从先行指标运行看,经济企稳回升出现积极迹象——9月份PMI(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9.8%,较8月份回升0.1个百分点,同时,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4,结束连续6个月下滑趋势。理性看待当前经济指标,方能洞悉经济冷暖,辨清中国经济前行的大方向。 【数据】 1至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18个,总投资18131亿元。其中,农业水利项目53个,总投资3982亿元;交通基础设施项目84个,总投资9906亿元;高技术和信息化项目33个,总投资208亿元;能源项目25个,总投资2366亿元;社会事业等项目23个,总投资1669亿元。 稳投资,是稳增长的关键。前三季度,超过1.8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稳增长重要的“压舱石”。但此轮投资不同于“强刺激”,而更多体现了“定向精准”要义。 此轮投资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既利当前又重长远,而非“撒胡椒面”。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指出,这些项目既能为促投资、稳增长提供新动能,也能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为经济长远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一是有利于补短板、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如甘肃省引洮供水二期、河南省前坪水库、广西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二期等一批关系全局的农业水利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增强流域防洪调蓄能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二是有利于打基础、增后劲。如玉溪至磨憨、大理至临沧、弥勒至蒙自等铁路项目和莎车、若羌、建三江、陇南等机场项目的实施,对于推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三是有利于调结构、促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一批项目的实施,对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能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注入新动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数据】 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和环比的增速放缓,与GDP增幅未保持一致。建材、冶金行业用电量同比分别下降6.4%和7.8%,增速同比分别回落13.7%和9.6%,拉低全社会用电增速1.2个百分点。 用电量和GDP增幅不一致如何看?李朴民分析指出,前些年,从用电增速和GDP增速情况来看,二者的变化基本同步,相关系数在0.74左右。在经济上升期,用电增速明显快于GDP的增速;经济下行期,用电增速明显低于GDP增速。这主要是用电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差异导致的。比如近十年来,我国一产、二产、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的比重平均为2:74:12:12。 他指出,冶金、有色、化工建材、机械、电力行业等六个行业的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平均为51%,但这六个行业占GDP的比重只有大约20%。建材、冶金这两个行业用电的负增长,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影响度高达-137%,但是,这两个行业占GDP的比重只有5%左右,对用电增速的影响远远高于对GDP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经济增速相对较快还是相对放缓,第三产业的用电量增速都比较稳定,对GDP的贡献也比较稳定,近两年不断提高。今年以来,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下滑幅度比较大,但是第三产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附加值较高的行业又相对更好。“在这种情况下,较低的用电增长支撑了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李朴民说。 【数据】 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外需疲软影响,1—8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5.67万亿元,同比降幅达7.7%。但境外投资和利用外资的数据却十分亮眼——1—8月,我国非金融类境外直接投资达770亿美元,增长18.2%。1—9月,吸收外商投资949亿美元,同比增长9%,服务业吸收外商投资占比提高到60%以上。 “今年以来,我们在利用外资方面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李朴民说。国家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今年3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5年修订)》发布,这次修订限制类条目减少50%,有股比要求的条目减少40%。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李朴民指出。中国已与俄罗斯、匈牙利、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科威特等沿线有关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今年4月,中巴经济走廊累计签署项目总额达460亿美元。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顺利推进,中塔公路二期、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莫斯科至喀山高铁、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等项目合作有序推进,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全面动工。 同时,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快速推进。截至目前,我国已与巴西、秘鲁、印尼、埃塞俄比亚、埃及等17个国家开展了产能合作。已经设立和正在推动设立的产能合作基金总规模预计将超过750亿美元。我国企业还在积极参与美国西部快线、两洋铁路、匈塞铁路等重大铁路项目合作。
经济观察:换挡提速的“中俄号”烧的是什么油?
KU体育官网APP官网苹果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孙宪忠研究员表示,不动产信息最大的亮点是登记从分散到统一的变化,这是一大进步。
洪捷序指出,长期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显著改善,同时,也充分发挥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优势,开创闽台残疾人事业交流的新局面。今年,将2015两岸残障人士交流嘉年华首次纳入海峡论坛,邀请台湾及大陆不同领域的朋友们相聚在此,共同交流两岸残疾人康复、托养、文化、体育、职业技能才艺展示、志愿助残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对今后进一步深化两岸残疾事业交流合作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延伸阅读